生活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尚。自今年7月1日以来,上海全面推进强制生活垃圾分类,形成了上海不多的全民全社会热烈讨论、热情参与、热火朝天的话题和行动。这是上海环境保护的一小步,但却是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件大事。
但一直以来,对垃圾分类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有专家认为“上海干垃圾、湿垃圾的分类标准既不科学,也不实用”,“北京会完胜上海”、“垃圾分类没必要”等,一时许多热议。特别是,有的经济学家竟然从根本上否认垃圾分类是一件不环保的事情。
对于环保专业毕业的小编而言,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老板“怼回去”的明确要求下,小编奋笔疾书,发挥特长,直接开挂,直接怼《徐昌生:垃圾分类并不环保》一文观点。
PS:小编之前也以同样的方式怼过《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北京完胜上海.》一文,作品是《正面刚,垃圾分类,上海完胜北京才对!》。
小编学环保,不认识几个经济学家,本以为这篇文章会提出崭新论据,有条有理地让人打开新世界,然而并没有……
既然此文极力反对“强制分类”,小编就用已经“强制分类”的上海为例反驳。
一、逃避分类是少数么?
《徐昌生:垃圾分类并不环保》第1个观点:垃圾分类太麻烦,居民做不到
严苛的垃圾分类无法使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不厌其烦,有相当的民众就会选择其他的方式来逃避监管,而这些方式都会比原先更加伤害环境。网上至少能够总结出三种方式: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抛弃垃圾、直接扔进抽水马桶、粉碎冲进下水道。
逃避分类的行为客观存在,光照不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但不可能是“多数”,用“相当的民众”来描述是错误的。
夜深人静偷偷抛弃垃圾?上海半夜12点街道上灯火通明,辛苦加班的人才陆续回家,24小时便利店永远有人深夜觅食,进货的小贩半夜2-3点就开始工作……
如果随手放下一大袋垃圾,被看到一定会得到别人一个鄙视的眼神。
假设有人为了不分类垃圾,能天天坚持熬夜偷偷摸摸丢垃圾,那小编对他的毅力也是极为佩服!
小区高层家庭直接把垃圾丢进抽水马桶?太扯了……以目前垃圾种类的丰富程度和体积大小,不说1天就堵,大概一次也冲不下去吧。
粉碎冲进下水道?仅限于经济充裕的家庭用来处理少量湿垃圾,而且需要在分类后粉碎。目前市民多担心管道堵塞,科普宣传之下,使用的人不多。
诸多手段齐上阵?亲,你坚持不了。
如果居民一开始就不执行垃圾分类,那7月1日后开始的每一天都要思考怎么丢垃圾,大概会烦恼到爆炸吧?
如果一开始勉强去垃圾分类,同时心里一直在想点歪心思,那一天天就这么过去了…
事实证明,从想法到行动需要耗费很多精力,不动脑子的垃圾分类简单多了。我们至少2天都丢1次垃圾,1个月之后“勉强”分类就成习惯了。
仔细想想,这也符合“追求懒惰”的人性!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我选择体力劳动!
所以,强制分类之下,垃圾分类一定会逐渐落实,不说100%,90%绝对可以。
《徐昌生:垃圾分类并不环保》第2个观点:垃圾分类分导致腐败
我们也可以再制订一项政策禁止销售垃圾粉碎机,如此一来,不仅粉碎机的销售价格会看涨,而且,加装粉碎机将成为一部分人的特权,垃圾腐败将会成为反腐败的新内容。
小编觉得“想太多”,低估了老百姓的水平。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市民的平均素质也提高了。环保专业的我们,常常被问“我家能不能买粉碎机,真的会污染环境吗?会堵管道吗?”大家在做决定之前,都有比较分析,有思考。
请个保洁阿姨就可以解决的事情,说“特权”太遥远了。
二、垃圾分类符合人性么?
《徐昌生:垃圾分类并不环保》第3个观点:过于严苛、老百姓不认可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过于严苛的垃圾分类使人们要付出更多时间更多精力甚至更多钱财去做一件他们并不认可的事情,这种事情就不符合人的本性,自然也就无法持久坚持。
人们常说中国的城市环境不如国外干净、优美。不付出努力就想收获美好城市不可能。
“怕麻烦”是人的本性,喜欢“干净、美好”也是人的本性。
我们的垃圾四分类都能被称为“严苛”的垃圾分类法律?那日本的垃圾分类该称为“极度极度极度严苛”了。
中国人比外国人更加勤劳。我们显然能够为了自己家小区的干净环境、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而努力做好垃圾分类。
老百姓为什么不认可?在最初的最初,老百姓也不认可环境保护。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可需要过程,也需要我们通过科普、宣传去获得。
人性是向善的。社会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不同城市经过了少则3-5年,多则10年的努力之后,很多市民都已经非常赞同垃圾分类,甚至自己践行更细致的垃圾分类。
只要“想要美丽干净生活环境”的欲望存在,我们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并且做得更好。分类只是一个起点。
三、垃圾分类法律是先进的么?
《徐昌生:垃圾分类并不环保》第4个观点:垃圾分类让大多数人处于违法状态
既是法治社会,这个垃圾分类的法律是从何而来?如果一项法律使绝大多数人都处于违法犯罪的状态,那么,这说明法律有问题,要修正的不是人的行为而是法律本身。
1/2<<<>>>
编辑:程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