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属性
2019-06-27
红柚回收

一、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一)"垃圾围城"的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围城"的现象日益严重。

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人均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440kg,2016年,全国城市垃圾的年产生量近3亿吨,而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80多万亩,全国600多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1/4的城市无地可埋。

有这样一组数据:

现在,北京日产生垃圾量是2.4万吨,若用装载量2.5吨、车长7米的清运车辆来运输,装载这些垃圾的卡车若排成一列,全长为47.8公里,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若按全年计算全长为17500公里,能够排满六环路近100圈。

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万多吨,每16天的生活垃圾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

广州市日产生活垃圾总量已达2.5万吨,由于容量有限,兴丰卫生填埋场和番禺生活垃圾填埋场将要实行封场。届时,若无新的办法,每天将有9000吨垃圾处理缺口。

杭州每天产生近1万吨,还有南京、成都等都是数千吨。

如果任由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我国很多城市都将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垃圾围城",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二)目前垃圾处理的弊端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填埋、另一种是焚烧发电。

第一种处理方式:填埋。

根据填埋方式的不同,垃圾填埋分为自然填埋和卫生填埋两种。所谓自然填埋,指找一个空地或挖一个大坑将垃圾倒入其中,不做任何处理。由于此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并且带来明显的环境污染,现在基本上都被卫生填埋所取代。

目前,我国70%左右的城市都选择卫生填埋的方式。

卫生填埋的基本流程是:计量→倾倒→摊铺→压实→消杀→履土→封场→绿化。

具体来说是,居民产生的垃圾(混合垃圾)由居委会或物管公司运至垃圾转运站进行压缩,再由环卫站重型卡车将其运至填埋场。首先经过地磅称重计量,再按规定的速度、线路运至填埋作业单元,在管理人员指挥下,把将垃圾倒入指定位置后,由推土机将其摊铺、盖上一层塑料布和沙土,再用压路机压实并覆盖,最终完成填埋作业,待全部填埋完后封场,在其上面种草、种树进行绿化。

填埋的利弊分析: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有利就有弊,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填埋的好处显面易见,就是简单、方便。

填埋的弊端则表现在:

第一,填埋会侵占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的今天,想建一个新的填埋场异常困难。

第二,高昂的处理费用,每吨在300元——400元之间。其中包括人工、物流及维修费用等。

第三,污染地下水和土地。现在的卫生填埋方式,即常说的"无害化"处理,但真正做到无害化处理很难。因为是混合垃圾,里面大量的厨余垃时间长了会产生垃圾渗滤液(一种高浓度污水,有恶臭),虽然每一层有塑料隔开,但时间长了随着填埋垃圾的不均匀沉降,塑料布会撕裂,渗滤液会浸入土地内部,污染地下水及土地,运行及封场后相当长时间还会产生。据统计,渗滤液每年会以1公里的速度向周边扩散。同时,填埋垃圾还会产生大量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第四,因为没有分类,混合垃圾中的有机物容易腐烂变质,从而滋生蚊蝇和病源菌。

第五,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

在选择一种处理方式时,我们要衡量其利弊,从上面的分析材料来看,填埋的弊端远大于它的利的。

但由于诸多原因,现阶段,填埋仍是我国最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在付出了污染土地的巨大代价,很多城市也已开始遭遇土地资源紧缺的"天花板"。

以后填埋这种处理方式将逐步被淘汰,这一点无论政府部门、企业、民众或NGO组织都达成了共识,这里不用置喙。 

第二种处理方式——焚烧发电。

它的基本流程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添加可燃辅料→燃烧→电能。

垃圾焚烧的好处在于:与填埋相比,它能快速减少垃圾的填埋量,焚烧通常可使垃圾缩小体积70%——80%,从而节省大量土地。

当然,它的弊端也不少:

第一、投资惊人。建一个日处理10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需投资4至5亿元,甚至更多。

第二、据多种文献报道,每吨垃圾焚烧后会产生大约5000立方米左右废气,还会留下原有体积1/3左右的灰渣。当今最好的焚烧设备,在运转正常的情况下,也会释放出数十种有害物质,仅通过过滤、水洗和吸附法很难将其全部净化。

第三、由于我国的绝大部分焚烧发电厂是未分类的原生垃圾,混合垃圾焚烧会很难避免地产生"二恶英"。

第四、容易引起群体事件,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比如北京的六里屯、广州的番禺、南京的江北、杭州的余杭等,因为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引起群体事件。

对于焚烧发电的处理方式,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俗称"挺烧派"或"反烧派",针锋相对,意见分歧很大。

其实,对于烧与不烧,我们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客观、理性的分析,不能简单的下定论。

二、国外垃圾分类的做法

1、世界垃圾处理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比如,德国、英国、瑞典、日本、韩国及我国的台北等,都在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工作。

2、填埋、焚烧发电是后端垃圾处理的方式,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但前提和基础是垃圾分类。

3、以填埋为主,以焚烧为主,到以分类为主,再到以源头减量为主,这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

三、垃圾和垃圾分类的属性分析

我们做一件事,首先要了解这件事的属性和性质,这样,才能制定和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同时,这样的政策和措施也才会"师出有名"。正如孔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一)污染属性分析

1、垃圾的首要属性是污染物。

毛泽东同志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套用这个句式,"垃圾是污染物?还是资源物?这个问题是垃圾分类的首要问题。"

我们说,垃圾的首要属性是污染物,其次,是一定条件下的资源物。这个条件是前端需要分类,需要宣传动员、需要出行政、经济、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的"组合拳",并且需要切实可行的技术配合。当然,还要付出必要的劳动成本和经济成本,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候,这种成本可能会超出原生资源的价值。

在垃圾处理领域,我们会经常听的一句话耳熟能详的话,"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充满了"诗情画意",但不能做决策用。应该还加一句"但放到正确的位置,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因此,现在垃圾分类的宣传口径要从"文明、安全、生态"着手,要将原来的"变废为宝"的说法剔除。

2、确定污染属性定位,它的意义在于影响相关方对垃圾分类的态度。

首先是产生者的态度。包括居民和单位,因为垃圾是污染物,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健康,那我得减量,我得分类,我得付费。

如果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那应该是产生得越多越好,我不用减量,也不用分类,更不用付费。甚至还可以说,因为是资源,政府应该要花钱购买我产生的垃圾。

其次,政府的态度。因为垃圾是污染物,政府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再次,企业的态度。处理垃圾是首要任务、控制污染是基本要求、处理费应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行业属性分析

1、垃圾是准公共物品

经济学一般把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消费的各类物品分为两类,一类是私用物品,另一类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又分为两类:能够严格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称之为纯公共物品,比如国防、外交、法律法规等;不能严格满足这两个特征,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称为准公共物品。比如教育、医疗、能源、交通、垃圾处理、公园等。很明显,垃圾分类处理是准公共物品。

2、垃圾分类处理属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再细分,垃圾分类处理又属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因与污水处理、供电、供气、修建公路等具有很多的共同点即普遍性,因此,垃圾分类处理相关政策和措施可以参照、借鉴这一类别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修建公路方面的做法。最终的出路,引入市场机制,走ppp之路,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但又由于有自己的特殊性,又不能完全照搬它们的政策,垃圾分类与污水处理、供电、供水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垃圾分类是"逆向物流"。

(三)经济属性分析

1、正外部性的行为

从前面"六个有助于"分析可以看出,垃圾分类可以带来具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且从全局、长远来看,也可以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当然,这需要制度的重新设计,后面会详述。

垃圾分类与9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性质是一样的,虽然,教育本身是要花钱的,但对全社会文明、劳动者素质等都是有利的,所以,国家需要大量财政的投入和支持。

在经济学中,垃圾分类和教育都属于正外部性的行为。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或外部效应,指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他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

2、解决正外部性的三种主要方法

确定为外部性的行为,它的意义在于如何解决外部性的问题?

经济学家提出了三个解决方向,第一个是征税和补贴,对于经济主体的行动来进行调节;第二个是科斯定理,通过界定产权和降低交易成本,多方协商来解决外部性;第三个是企业合并,减少竞争带来的外部性。

(四)社会属性分析垃圾分类属民生及公益属性,所以需要政府的重视及全社会的参与。全社会参与的意思是"三出"——即出钱出力出智。需要多方筹集资金,需成立垃圾分类回收基金以更好地促进垃圾分类各方面的工作;需要NGO及大量的志愿者的参与。

(五)小结正是因为垃圾分类由这些属性的叠加,很容易被外在的表面和现象所迷惑,从而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不能"对症下药"。需要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眼光,才能甄别得出,才能分别施策。如"白光效应"一样,需要三棱镜才能分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

(兰亚军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垃圾分类委员会主任,贵州高远环保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要参考文章:

1、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刘建国:《求真务实推动垃圾分类》(PPT,中国垃圾分类减量深圳高峰论坛,2016年11月4-5日)

3、常纪文:《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民主与法制时报,2017年11月22日)

4、朱海就:《外部性的主观性质:对科斯方法的反思》(东方早报2016年12月27日)

5、刘大成:《快递垃圾泛滥在于“外部性的管制”缺位》(经济参考报2016年04月05日)